1979年,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到美国访问,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,几分钟后,男人终于忍不住冲到她面前,一把抓住她的手……
1979年,中美关系刚有点缓和的苗头,我国女翻译刘禄曾跟着代表团去了美国。在纽约一个活动上,一美国男人老盯着她看,眼神怪怪的,像是有啥话憋着。几分钟后,他憋不住了,冲到她跟前一把抓住她的手。 刘禄曾不是普通人。她生在上海,上过东华大学,学的是英语,脑子好使,性格也硬朗。1950年朝鲜战争一打起来,她就被派到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干翻译。那时候,战争正乱,她的工作主要是翻译美军战俘的文件,还得参与审讯和管理。她不光是翻翻文件,还得跟战俘打交道,挺考验人的。她干活认真,对待战俘也尽量公平,不摆架子。那年头,战俘营条件差,她还尽量让人家吃饱、有药治病。这种做法在当时挺少见。
她在战俘营里接触过不少美国兵,其中有个叫罗伯特的,年纪不大,被抓的时候整个人都蔫了。刘禄曾跟他聊过几回,安慰他说战争总会过去。她这人就这样,心眼实诚,哪怕是对“敌人”,也没啥架子。罗伯特后来一直记着她这份好。 1979年,中美刚建交没多久,气氛还挺微妙。中国派了个代表团去美国搞文化交流,刘禄曾是翻译团里的一员。这次访问挺重要,算是两国关系破冰后的一个信号。那天在纽约,活动办得热热闹闹,刘禄曾忙着翻译,压根没注意旁边有人盯着她。那个美国男人就是罗伯特,朝鲜战争后回国的他,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年轻兵了。他在美国混得还行,后来还老想着怎么让中美关系好点。那天他一眼认出刘禄曾,愣是没忍住冲了过去。
罗伯特一见到刘禄曾,激动得不得了。他当年在战俘营里过得挺惨,刘禄曾那几句话、那点善意,成了他最深的印象。回美国后,他一直没忘了这事,还到处跟人讲这段经历,说是个中国女翻译让他明白战争不全是仇恨。那天在纽约,他盯着刘禄曾看了半天,终于确定是她,就跑过去抓着她的手。刘禄曾一开始没反应过来,后来认出他,也挺感慨。俩人这一碰面,立马上了新闻,成了中美交流的一个小亮点。 这故事不只是俩人的私事儿。1979年那会儿,中美关系刚起步,大家都小心翼翼。刘禄曾和罗伯特这对“老熟人”的重逢,多少让人觉得有点人情味儿。罗伯特后来在美国跑了不少地方,讲自己的战俘经历,说刘禄曾咋对他好,咋让他对中国人改了看法。刘禄曾呢,干了一辈子翻译,退休后想想这事儿,也觉得自己当年那点善意居然能传这么远。